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三维动画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0-09-16 14:20 阅读 97926

【报告类型】多用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对动画制作产品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动画制作产品相关的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动画制作行业公开信息;

·动画制作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的运行和发展趋势;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中国动画制作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一章 行业发展概述

一、国内外动画制作行业发展概况

1.全球动画制作行业发展概况

凭借着领先的市场判断力、文化观念及技术水平,美国的动漫产业率先发展起来并确立地位;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韩国等国家才开始陆续崛起,形成了目前美、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动漫格局,英国、法国则位列第二梯队。

如今,动漫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在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动漫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动漫产品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动漫产业,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动漫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韩国在短短10多年内一跃而成为第三大动漫产业国。英国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年产值已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

2.中国动画制作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

(1)早期探索期(中国动画建国前)。20世纪中国的动漫产业先驱万氏三兄弟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出的《大闹天宫》就是他们制作的。

(2)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十多部动画。

(3)白银时代(1976~1990)。在文革开放之后,动画片制作进入繁荣时代,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这些制片单位就制作了219部动画片,例如《哪咤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优秀作品都是从这个时段制作的。

(4)黑铁时代(1990~2006年)。首先是90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白银时代的那种固有自封的局面停止了,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制作的数量有所增加,各种专业和多能人才进入这个行业。

(5)初级发展阶段(2006-至今)。中国动漫行业进入产业化进程,并且才刚刚开启,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自2006年中国动漫启动产业化进程以来,中国动漫的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与日俱增。

2014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1005亿元。2013年,目前我国共有动漫企业4600余家,专业人员近22万人,从业人员50余万人。国内动漫产业对动画制作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二、产业链及传导机制

狭义的动画产业包括动画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发行、销售等。其中动画设计、制作公司为上游行业,负责直接动画作品的制作与开发;版权代理公司、动画发行公司为中游行业,负责直接动漫产品的版权运作、发行传播和销售;与庞大的动画受众和消费群体直接接触的动画产品销售和播映渠道构成了产业链的下游行业。

广义的动画产业还包括动画版权的二次利用形成的衍生品模块,包括玩具、服装、文具、游戏等。

三、动画制作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科技与知识对于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文化依然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资源。对于属于文化产业的动漫产业来说,其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非常的大。首先动漫电影的票房收入已经相当可观,而由动漫电影所延伸产生的链条产业经济效益更是巨大,比动漫电影自身的经济效益要高出许多。动漫产业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玩具、服装、装饰灯产业的发展,动漫产业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锋。

所以作为动漫产业链前端的动画制作行业决定着动漫行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所以动画制作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或缺。

四、动画制作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幼稚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技术变动较大,行业中的用户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产品、市场、服务等策略上有很大的余地,对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用户特点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

2)成长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

3)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不高,需求增长率不高,技术上已经成熟,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非常清楚和稳定,买方市场形成,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4)衰退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下降,需求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

 

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中国动漫目前正处于从幼稚期向发展期转变的过渡阶段,其阶段特点是产品设计尚未成熟,行业利润率较低,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技术变动较大,行业中的佼佼者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产品、市场、服务等策略上有很大的余地,对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用户特点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虽然我国政府基于促进幼稚民族产业发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和经济安全,采取后发国家赶超战略,争取以强大的产业政策来推动动漫产业跨越式发展,但毕竟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对于产业规律的把握和商业运营仍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距离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动漫强国仍有很大差距。

第二章 动画制作行业发展环境

一、宏观经济环境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把握大势,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平稳,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新动能逐渐积聚。

初步核算,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2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2605亿元,增长7.9%,较第二产业高出1.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向服务主导型提升趋势更加明显。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6%。2015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备受关注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

1.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

受市场需求乏力、化解部分制造业过剩产能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增速放缓,但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国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装备制造业增长7.7%,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0和1.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集体企业增长2.4%,股份制企业增长7.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制造业增长7.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分产品看,564种产品中有333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6287亿元,同比增长2.9%。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43.2亿元,同比下降2.7%,降幅比1-2月收窄1.5个百分点。

2015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比5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从环比看,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64%。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分三大门类看,6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

分经济类型看,6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集体企业增长3.2%,股份制企业增长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5%。

分行业看,6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9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2%,纺织业增长8.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9%,汽车制造业增长7.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国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2015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23611亿元,增长14.4%;民间投资50349亿元,增长13.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较上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2.2%,中部地区增长15.9%,西部地区增长12.6%,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继续快于东部地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553亿元,同比增长32.8%;第二产业投资31361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投资44597亿元,增长14.7%。占全部投资的57.5%,较上年同期提升了0.6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1%,比上年同期高出0.6个百分点,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加快。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9%。

根据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1.4%,较去年同期下降5.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中部地区增长14.9%,而西部地区则为9.9%。自今年4月开始,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便慢于东部。

二季度以来,东部地区固定投资增速虽然处于下行通道,但是降幅不断收窄,1-4月份增速比1-3月份下降1.3%,1-5月份增速比前4月份下降0.7%。

“东部的投资回报高,包括房地产回暖的因素,也包括一些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市场出口、向外创汇等,相对都比西部好一点。”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分析称。

从全国来看,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395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6%,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总计25421亿元,占全国总量过半,苏粤浙居前三。

3.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2015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2472亿元,增长7.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0709亿元,同比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07亿元,增长11.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7458亿元,同比增长11.3%,商品零售63257亿元,增长10.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30534亿元,增长7.8%。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环比增长0.71%。

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6310亿元,增长41.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9%;网上服务零售额1297亿元,增长43.0%。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6256亿元,增长7.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1850亿元,同比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727亿元,增长11.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4996亿元,同比增长11.5%,商品零售126581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62306亿元,增长7.4%。

4.居民消费价格拉低运行

2015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0%。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烟酒及用品下降0.5%,衣着上涨2.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下降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2%,居住上涨0.7%。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8%,油脂价格下降5.1%,猪肉价格下降1.7%,鲜菜价格上涨1.4%。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环比下降0.5%。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6%。2015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

5.居民收入和就业持续增长

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9元,同比名义增长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就业市场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0万,2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6331万人,同比减少602万人,下降3.6%。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000元,同比增长11.9%。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同比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9700元,同比名义增长10.5%。

6.北京地区近三年经济发展状况

2013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0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64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292.56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5348.61亿元,增长12.3%。

2014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4545.5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6.3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21.7:77.5调整为0.7:21.4:77.9。

2015上半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78.3亿元,同比增长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5.6亿元,下降16.5%;第二产业增加值1964.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8557.8亿元,增长7.9%。

近三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同国家间增长态势分化明显。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地缘政治紧张、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下,一些国家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平稳,但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改善贸易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了进出口增速逐步企稳回升、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2015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9042亿美元,下降6.3%。其中,出口5139亿美元,增长4.7%;进口3902亿美元,下降17.6%。顺差1237亿美元,增长6.1倍。2015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11.5万亿元,同比(下同)下降6.9%。其中,出口6.57万亿元,增长0.9%;进口4.96万亿元,下降15.5%;顺差1.61万亿元,增长1.5倍。按美元计,全国进出口18808亿美元,下降6.9%。其中,出口10720亿美元,增长1%;进口8088亿美元,下降15.5%;顺差2632亿美元,增长1.5倍。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出口降幅有所收窄,进口受价格下降影响较大

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回落,其中3-5月连续负增长,但降幅逐月收窄,6月份转为正增长,增速为2.1%。从全球范围看,我国出口形势好于主要经济体,国际市场份额有明显提升。进口呈持续下滑态势,上半年进口商品平均价格下降10.9%,拉低进口增速10.3个百分点,但6月份进口降幅已明显收窄。

2.中美贸易增长较快,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比重上升

在美国经济稳步向好的带动下,对美国进出口增长4%,其中出口增长9.3%,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5个百分点。对日本和欧盟进出口分别下降10.6%和6.8%。市场开拓取得新成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自贸伙伴(不含港澳台地区)占我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上升约0.4个和1.2个百分点。自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等资源富集国家进口分别下降41.6%、28.9%、26.1%和23.9%,合计拉低整体进口增速3.7个百分点。

3.一般贸易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工贸易持续负增长

一般贸易进出口63774亿元,下降6.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比重连续两年提高。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6.3%,拉动整体出口增长3.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35757亿元,下降8.6%,已连续四个月负增长。其他贸易进出口15785亿元,下降5.3%。

4.机电产品出口好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

机电产品出口37827亿元,增长3%,拉动整体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57.6%,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3404亿元,增长0.7%。部分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保持增长,但价格降幅较大,其中,铜矿砂、液化石油气、原油、成品油和大豆进口量分别增长11.6%、10.4%、7.5%、3.3%和2.8%,进口价格分别下跌14.9%、24.5%、45.8%、37.5%和24.1%,这五种商品因价格下跌合计拉低整体进口增速7.6个百分点。

5.民营企业引领出口增长,国有和外资企业持续低迷

民营企业进出口41406亿元,下降5.8%,其中出口增长6.8%,拉动全国出口增长2.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19709亿元,外资企业进出口54201亿元,分别下降14%和4.8%。

6.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中西部地区对出口拉动作用增强

中部地区进出口8501亿元,增长0.3%,西部地区进出口8715亿元,下降6.2%,速度分别高于东部地区7.8个和1.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9%,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7.3%和3.5%,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9.5%和34.5%。东部地区进出口98100亿元,下降7.5%,其中出口增长0.1%、进口下降15.6%。

三、宏观政策环境

1.货币政策

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加快孕育,结构调整起步较早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走势较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中,但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物价涨幅有所回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0%,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2%。

央行将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汇占款变化对流动性影响较大等复杂情况,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条件,注重优化流动性和信贷的投向和结构。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工具组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开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正常流动性的渠道。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供长期流动性。运用多种工具组合有效弥补了因外汇占款变化形成的流动性缺口。同时,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逆回购操作利率相应有所下降。通过量价工具搭配共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部分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力度,加强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稳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各项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3倍,《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出台,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总体看,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市场广阔,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强,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扩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的新双引擎将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宏观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

当前我国财政面临着总量意义上的收支矛盾和结构意义上的央地矛盾。这两种矛盾实质上是我国财政体制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协调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民生支出等问题将会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新特征,这将导致收支矛盾和央地矛盾合成的财政困局进一步加深,财政风险加大,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对此需要提前布局,找到这种环境中可能的经济结构调整之路。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

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必要的调控能力。2015年,为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和节能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支持。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保持政府投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加大对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城市管网改造等在建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带动性强的“十二五”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大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支持力度。二是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严格控制新的一般性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开工,切实防范地方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累积。三是切实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财税、金融政策措施,全面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领域,进一步提高民间资本在投资中的比重。四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支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信息惠民工程建设,积极培育扶植信息、养老、健康等新型消费业态。五是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构筑社会保障网。六是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利息优惠政策,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支持产业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

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在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的基础上,出台并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意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清理和整合。二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营改增试点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加快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三是稳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以逐步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四是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限额管理,逐步将地方政府债务性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市政债市场为基础的,采取由中央确定总规模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正式启动省级和县级政府在公开市场捆绑发放地方债,市级政府独立发行市政债。继续发展政策性金融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五是逐步完善全口径预算制度,将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债务预算等政府全部收入统一纳入预算管理,让政府收支能够充分接受人大和公众的监督审查,从而提高预算质量。

3.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

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

《通知》指出,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将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本届政府履新至今,已经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此次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上述政策的延续,也是操作性最强的指引之一。根据《通知》精神,理论上可以出现1元公司。由于注册资本有实缴制转为认缴制,1元注册资本也可以分期缴纳并不限缴纳期限,这相当于取消了注册资本要求。《通知》取消了货币资金占注册资本的比重,便利创业者以无形资产出资设立公司。创业门槛大幅降低。

近年来,国家实施多项优惠措施鼓励民间投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从税收角度来看,先后给予小微企业流转税和所得税优惠,此次《通知》的公布将更有力地释放民间创业热情。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

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尽快取得新突破,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发改系统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徐绍史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胡祖才副主任主持会议。前一天,受徐绍史主任委托,胡祖才副主任召集14个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了第二次部际联席会议。两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推进城镇化工作进展,研究和部署了2015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工作。

会议认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出台了一批重大政策意见,涉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相关的人、地、钱等多个领域;启动了一批关键领域改革试点,这些试点既有覆盖全面的综合试点,也有瞄准某一领域的专项试点;研究制定了一批新的标准规范,宏观层面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和中观、微观层面的相关标准修订完善有序推进;开展了一批重点城市群规划的编制,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和省级层面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实施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些工作为新型城镇化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会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点面结合,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快取得突破,带动面上发展。今年,要着眼于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中小城市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实施“一融双新”工程、开展20项重点工作,力争在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要突出用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这个抓手,将一些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向试点地区倾斜,适时扩大试点范围,积极帮助试点地区解决好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试点地区大胆探索、闯出新路,确保届时试点经验能出得来、能推得开。

四、产业政策环境

2012年7月,文化部正式发布《“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这是首次单独为动漫产业制定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食品、文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延伸动漫产业链,扩大动漫产业的盈利空间和市场规模,大力发展动漫品牌授权业务,推动各环节企业的互动合作。

2013年5月,北京市文化局印发了《北京市原创动漫形象作品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目的为鼓励北京市原创动漫艺术创新,促进首都动漫产业发展。

2013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出台了《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9条措施》,支持鼓励国产动画电影发展。

2014年11月,北京市文资办(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编制完成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前者主要侧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后者主要立足于提升产业质量。特别是前者文创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北京要建设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文创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也是在之前四批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发展提升而来。

2015年7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北京市文化局印发了《北京市艺术系列(动漫游戏)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为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北京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

五、工艺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主要的动画制作工艺有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无纸动画及表演动画等。

计算机动画技术可以分为传统计算机动画和高级计算机动画。传统计算机动画:图像关键帧动画、参数关键帧动画和程序动画等技术;级计算机动画:逆向运动动画、动态模拟动画、给予物理模拟的动画等技术。

第三章 市场需求分析

一、市场需求现状

中国动漫行业已经进入产业化进程,但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各级电视频道动画片播出数量为284460小时,其中国产片264534小时。2014年全年上映53部动画电影,动画电影的票房总和为30.28亿元,占全年总票房的10.22%。相比于2013年,动画电影票房飞跃式地增长了101.87%。我国市场对动画制作行业专业人才需求量每年递增,从2012年的17.9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3.87万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二、2010-2014年中国动画制作市场规模及增速

1.2012-2014年我国电视频道动画片播出数量

2012年,全国各级电视频道动画片播出数量为304877小时,其中国产片292814小时,进口片12063小时,与2011年相比,增长率分别为8.79%、10.32%和-18.61%。2013年全国各级电视频道动画片播出数量为293140小时,其中国产片279125小时、进口片14015小时,与2012年相比,增长率分别为-3.85%、-4.67%和16.18%。2014年全国各级电视频道动画片播出数量为284460小时,其中国产片264534小时。

2.我国动画产业收入

据统计2013年我国电视动画节目国内销售交易额达到17亿元,较上年增长62.37%。

同时,国产动画电影市场持续走高。2013年,我国动画电影票房市场持续走高,全年共有33部国产动画电影与进口动画电影在国内上映,合计票房收入为15.9亿元,同比增长11.1%。2014年全年上映53部动画电影,动画电影的票房总和为30.28亿元,占全年总票房的10.22%。相比于2013年,动画电影票房飞跃式地增长了101.87%,其中,32部国产动画和2部中外合拍动画电影的票房达到了11.5亿元,占据全年动画电影总票房的36.49%,比2013年的5亿元票房增长了130%。

三、影响动画制作市场需求的因素

1、消费观念

动画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所以大众对其情感有着儿时玩伴般的无限亲近感,60后、70后对动漫形成一种固有的传统观念,即年龄稍大的群体迷恋动漫更容易被误解为“不务正业”。而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80后、90后消费者年龄增大并逐渐成为动画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动画制作市场实现快速发展。

2、受众群体

动画产品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0-30岁的青少年群体,而日本作为动漫产业发展强国,受众群体甚至延伸到35岁。201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0-14岁人口达22569万人,加上15-30岁年龄段受众人群,动画产业的受众群体可达6亿人左右。受众群体的庞大是中国动画制作市场需求的保障。

3、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动画产品了解程度,进而影响着动画制作市场需求的强弱。

四、2015-2019年中国动画制作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本报告对中国动画制作行业的从业人员市场需求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得到线性方程为Y=5.49X+31.837,R2=0.9999,非常接近于1,说明线性拟合效果很好。利用线性方程对中国动画制作行业的从业人员市场需求量进行预测,得到2015-2019年中国动画制作行业的从业人员市场需求量为53.83万人、59.32万人、64.81万人、70.30万人、75.79万人。

本报告对中国动画制作行业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得到线性方程为Y=2.925X+14.953,R2=0.9977,非常接近于1,说明线性拟合效果很好。利用线性方程对中国动画制作行业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进行预测,得到2015-2019年中国动画制作行业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为26.74万人、29.66万人、32.59万人、35.51万人、38.44万人。

五、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市场对动画制作行业的人员需求量巨大,尤其对动画制作的专业人才需求,这些动画制作的专业人才绝对着动画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对如动画制作行业的营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这些人才直接决定着整个行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